

本屆年會由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文旅展示藝術研究中心與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EPC專委會等單位聯合主辦。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李小紅、中國建筑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秘書長、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環藝院院長陳亮、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蔡新元、湖北省土木建筑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方曉梅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華中區輪值主席、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系副主任王祖君擔任了本次學術年會的學術主持和策劃人。

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蔡新元帶來了主題為《設計智能體》的分享,他指出:“回顧歷史,人類未來 20 年變革將超越過去 300 年,如今人工智能沖擊傳統領域,設計也不例外。2023 年 ChatGPT 發布帶來巨大沖擊,設計領域創意觀念受挑戰。人工智能發展歷經不同階段,從 “聊天者時代” 到 “推理者階段”,今年將迎來智能體大爆發,未來可能進入組織者模式。設計定義不斷演變,從要素組合到解決問題集合,再到引領社會審美、連接社會需求。設計流程也因人工智能從線性變為非線性,如室內設計只需模糊描述就能快速生成大量參考方案。在設計表達上,人工智能制作效果圖的能力也很強大,我們團隊正開發獨立插件并與家具數據庫合作。未來人工智能設計本質仍是創意,邊界會消失,工具是語言,方法是生成(大模型)。我們設計從業者應積極思考角色定位,擁抱變化,探索人與人工智能協作新模式。”

中國建筑學會副秘書長、室內設計分會秘書長、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環藝院院長陳亮分享了題為《設計的同理心》的主題報告。他回憶:“大學時,手繪效果圖曾受重視,但電腦效果圖和 CAD 出現帶來行業變革,推動設計師思考轉變和行業發展。畢業后,我在參與眾多項目中深刻認識到室內設計要注重功能性、技術性與使用性結合,基于此撰寫了《血液透析中心的室內設計》。為寫此書,我深入研究醫學解剖知識,繪制專業解剖圖,填補相關領域書籍空白。在從業多年的醫療項目中,藝術醫院、去醫院化的設計理念更多關注的是環境與人的相互作用、設計與環境行為學的相互作用。傳統設計模式已向人工智能輔助設計轉變,未來產業化設計模式將成為趨勢,但設計師依然需要秉持同理心,設計最終是以人為本的。”

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英國皇家特許注冊建筑師、dEEP Architects創始人李道德以《建場景筑情境》為主題,分享了獨特的設計思路與實踐經驗。他認為“當下 AI 在建筑設計領域雖有一定作用,但面對高規格項目要求時難以替代設計師。通過分享多個設計項目經歷,如2013年天津城市中心項目,與甲方共同打造時尚街區;2014年甘孜牛背山志愿者之家項目,融合數字建筑與當地傳統。還有近期的中旅德天跨國瀑布項目,因場地變化顛覆原方案,采用針灸式設計,多維度打造可游走空間,定制化裝配式施工,最小化破壞自然。這些項目需要解決實際問題,需考慮場地情況,注重實踐落地。建筑應是有生命力的,讓人深入體驗自然之美。AI 難以做到這些,對設計師的沖擊是有限的。設計師在實際項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積極擁抱變化,發揮專業優勢,創造更美好的建筑空間。”

在《華中區室內設計發展趨勢探討》圓桌論壇中,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李枝秀擔任學術主持人。多位專家深入分析了華中區室內設計行業當前的發展現狀,精準洞察行業發展趨勢,就如何進一步提升華中區室內設計水平、拓展市場空間等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為華中區室內設計行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李志剛院長指出人工智能時代雖帶來沖擊,但設計應更好地契合用戶對室內環境的需求,華中地區可成為創新平臺。王湘蘇理事長談到疫情后設計行業出現全案設計趨勢,包括品牌設計、跨界合作等。王雙全教授認為設計師要不斷學習以跟上時代,注重中國文化沉淀,提升設計價值認知。王劍峰總監強調發掘年輕設計力量、堅持原創設計。何軍民總工介紹了建筑設計領域的智能建造實踐,如中建三局的工業化內裝特點和智能平臺。同時,蔣宏華董事長從私宅設計角度探討設計師應具前瞻性、優化業主生活、關注老和小群體需求等。東鵬企業代表王志捷則從建材企業角度闡述發展的三個階段,強調創新與傳承,如東鵬響應雙碳戰略推出的環保產品。最后,博仕門窗企業代表邱軍分享工廠與設計師深度合作的經驗與理念。

《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實踐》圓桌論壇上,中國建筑學會室內設計分會常務理事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系副主任王祖君擔任學術主持人。專家們從各自所屬領域的不同角度出發,結合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分享了在環境設計中實現環保與創新有機結合的有效策略與方法,為推動環境設計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智慧與力量。
白舸教授指出科技進步雖沖擊設計行業,但設計師對環境和人的心理感知等基本功不可丟,AI 只是工具。李志榕院長從產品設計角度談可持續設計,強調其價值導向及設計師的責任感。何凡教授從藝術院校角度出發,認為應堅持初心,注重人才培養,關注人與藝術、自然的交流。俞添董事長從鐵路運維角度提出環境設計應考慮后期運維方便性。楊喆教授強調高校教育者和從業者需不斷學習實踐,參與制定設計規則,關注設計邊界和倫理。王斯波教授從高校設計院角度,談到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需思維轉變,充分利用自然資源,采用環保建材,尊重環境,完善社區設計及全生命周期規劃。劉毅總經理介紹了大自然家居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如擁有林場開發權、推出零碳地板等。徐青莉總監分享了歐普照明在照明設計方面的實踐與思考,強調光的感受層面及對 AI 的應用思考。各位嘉賓的觀點為環境設計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維度的思考。
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行,為室內設計領域構建起一個高端、多元且具有深度的交流學習平臺,有力地推動了學術研究與實踐經驗的深度融合,對整個室內設計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其不僅為行業發展注入嶄新活力與動力,亦為廣大設計師拓寬了發展視野,拓展了合作空間。在各方協同努力之下,室內設計與人工智能的融合發展將會創造更加美好、智能的人居環境,室內設計行業勢必邁向更為璀璨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