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建筑業信息化再添利好。日前,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研究制定的《關于推進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的指導意見》發布,旨在指導和推動建筑信息模型應用。盡管BIM這雙高跟鞋看著很漂亮,但是穿好它也非易事。目前,無論是設計企業還是施工企業,BIM的應用率都不高。誰是她的絆腳石?在一次業內研討會上,專家們對此展開了深入探討。
重設商業模式
“現在的問題出在設計這邊,甲方給的是設計的錢,出圖的錢、沒給BIM費,等于設計單位白給施工做BIM這部分的工作。所以為什么說上海那個政策可操作性更強一些,因為他有配套的方法。”北京六建集團建筑技術研究院院長楊震卿在研討會上直言。
對此,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三維協同設計室主任秦飛宇亦感同身受:“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問題,我在國外做過兩個項目,是鞍鋼投資的一個鐵礦項目,是一個典型的BIM項目。從合同上說國外項目和我們國內項目區別很大,我們的合同是總價合同,國外合同是開口合同,是單價合同,工時增加時會增加費用。這兩種合同導致的不同結果是,國內設計院沒有優化設計的積極性。而國外卻有這樣的積極性,在這樣的機制下,他們會不停優化設計,從而發揮了BIM的優勢,即可視化、精細化。一旦產生這樣的需求,用BIM是必然的,因為不用這個做不了。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商業模式問題。而且國外業主會請一個專業咨詢團隊,咨詢團隊的規模不比設計團隊小。而且和設計團隊專業程度一樣,是一對一對接的,項目啟動的時候這方面的文件也比較全。把用什么軟件,用什么接口,二維用什么圖等等細節都會給出規定。”
對此,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詢中心主任梁艦在接受筆者采訪時總結道:“從施工企業來講,很現實的問題是誰出錢去做BIM 從收益方來看,業主是運用BIM最大的收益方,如果把實體建上去再拆掉,那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如果業主出這筆錢,做出的作品對他效益非常大。比如萬達的樓盤為什么賣得那么好,設計在里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另外一個問題是,業主方請設計方做BIM后,知識產權歸誰?知識產權屬于設計院,業主方可以通過付費獲得在這個區域的使用權,業主方只要不拿這個設計做這個項目以外的事,可以把這個設計交給其他建筑施工企業。這樣就解決了知識產權的問題。”梁艦開出了一劑藥方。
打通BIM任督二脈
“現在沒有一個軟件能從頭做到尾,都是各個不同軟件組合,現在涉及到各軟件數據交換問題,上下有數據之間能否實現交互,這成了BIM發展的一個掣肘。”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咨詢中心主任梁艦感慨道。
對此,秦飛宇亦對筆者吐苦水道:“軟件集成是一個必然趨勢,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一家廠商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就是從設計到生產運維,設計出來的東西到生產環節需要處理,信息不一樣,首先是數據的擴展性,有的軟件擴展性很好,有的根本就沒法擴展。到計算量的時候可能會碰到標準問題,我計算機里算出來的量國家標準不認;下游的施工單位不接受。到運維階段,我可能需要加入一些數據;最后為了操作速度快,模型還有個輕量化問題,很多這種工作在上游和下游之間走不通。我們上游建的模型很好,但是到下游轉不動。我認為現在系統的整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些工作可能需要我們用戶做二次開發。”
如何改變目前BIM信息栓塞的尷尬?中建二局一公司BIM工作室主任張國輝奉上治愈頑疾的新特藥:“這取決于網絡系統、硬件系統。比如說設計方用的軟件,施工方無法用,因為一個文件十幾個G,現在的數據網線硬件支持不了,打開一個模型要等兩小時。如果將來網絡傳輸速度提升了幾百倍,就不再構成一個問題。”
“目前國內的一些軟件公司接受國內所有公司軟件數據,只做兼容,但是他吃后就不吐了,數據到他那兒就停了,誰都不給。我呼吁國內軟件廠商敞開心胸,開放數據,形成共贏的局面,共同推動BIM行業發展。”張國輝呼吁道。
“阻力還來自施工單位的中層管理人員,他們已經習慣了一套處理技術,BIM的使用必然帶來流程再造,他們感覺做起來不方便,即便你給他錢,他也不愿做。”楊震卿對筆者吐槽道。
“從我們推的情況來看,模型建出來了,但是項目上普普通通的管理人員運用這些模型,他們不愿用。雖然說基層的管理人員很關鍵,但核心不在他們這里,關鍵得看項目的牽頭人有沒有決心去改變舊模式。”中建二局一公司BIM工作室主任張國輝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實際上,項目經理更關注投入和產出,沒有產出就沒有動力了。光花錢,見不到成果,他們自然不熱心。所以,推行BIM要從成效上狠下功夫。為項目省錢了,項目經理自然有需求。”
張國輝進一步分析道:“BIM最大的好處是模擬,提前發現潛在風險。但是最后到底為項目省了多少錢,賺了多少錢,都沒法量化。所以現在我們推BIM最大的難點是怎么跟業主和施工方做定量分析。我們現在只能是從收入和支出去協助他,幫他去把關,實實在在幫他掙錢,回過頭來再去推BIM系統,現在我們走的是這樣一個回型路線,直接推不行,走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