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位于中國重慶市市區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干流上。大壩位于宜昌市上游不遠處的三斗坪,俯瞰三峽水電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于2009年全部完工。
簡介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600多公里,總投資954.6億元人民幣,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三峽電站最后一臺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現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總概況
三峽大壩的選址最初有南津關、太平溪、三斗坪等多個候選壩址。最終選定的三斗坪壩址,位于葛洲壩水電站上游38千米處,地勢開闊,地質條件為較堅硬的花崗巖,地震烈度小。江中有一沙洲中堡島,將長江一分為二,左側為寬約900米的大江和江岸邊的小山壇子嶺,右側為寬約300米的后河,可為分期施工提供便利。
關于大壩的壩高,在籌劃中曾有低壩、中壩、高壩三種方案。1950年代,在蘇聯專家的影響下,各方多支持高壩方案。到了1980年代初,“短、平、快”的思路占了主流,因而低壩方案非常流行。但是,出于為重慶改善航運條件的考慮,各方最終同意建設中壩。
三峽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長2335米,底部寬115米,頂部寬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壩壩體可抵御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達每秒鐘10萬立方米。整個工程的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筑量約2800萬立方米,耗用鋼材59.3萬噸。水庫全長600余千米,水面平均寬度1.1千米,總面積1084平方千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調節能力為季調節型。
三峽水電站的機組布置在大壩的后側,共安裝32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其中左岸14臺,右岸12臺,地下6臺,另外還有2臺5萬千瓦的電源機組,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遠遠超過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電站。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它們在簽訂供貨協議時,都已承諾將相關技術無償轉讓給中國國內的電機制造企業。三峽水電站的輸變電系統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負責建設和管理,預計共安裝15回500千伏高壓輸電線路連接至各區域電網。
三峽工程在建設中全面實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工程監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為了實現競爭,還把主要建設項目拆成單項進行招標。三峽工程的業主是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設計單位和主要監理單位都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要施工單位有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葛洲壩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安能建設總公司(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部隊)、中國水利水電第四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聯營體)、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四工程局(聯營體)等,這些企業曾經承擔了包括葛洲壩水電站、二灘水電站、引灤入津工程在內的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設。
三峽工程預測的靜態總投資大約為900億元人民幣(1993年5月末價格),其中工程投資500億元,移民安置400億元。預測動態總投資將可能達到2039億元,估計實際總投資約1800億元左右。建設資金主要來自三峽工程建設基金即電費附加費。國務院1992年規定,全國人民每使用1千瓦時電能便需附加上交0.003元以投入三峽工程,此后這一數字又被多次調升,有的省份甚至達到0.0124元。1994年起,葛洲壩水電站的利潤也被直接轉為三峽建設資金。到2002年,以葛洲壩電廠為主體的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掌管葛洲壩和三峽的所有發電資產。該公司2003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其募集的資金和此后獲得的發電利潤也成為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此外,三峽總公司還發行了數期國內債券募集資金。
位置功能
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位于中國重慶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的長江干流上。三峽大壩位于宜昌市上游不遠處的三斗坪,并和下游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三峽工程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同、171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對或者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案》,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
水電站大壩高185米,蓄水高175米,水庫長600余公里,安裝32臺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是全世界最大的(裝機容量)水力發電站。
2010年7月,三峽電站機組實現了電站1820萬千瓦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日發電量可突破4.3億度電!占全國日發電量的5%左右)。1949年,中國總發電量僅為43億度。
三峽電站初期的規劃是26臺70萬千瓦的機組,也就是裝機容量為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7億度。后又在右岸大壩“白石尖”山體內建設地下電站,建6臺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再加上三峽電站自身的兩臺5萬千瓦的電源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了2250萬千瓦。2012年,三峽水電站發電量約981億度,是大亞灣核電站的5倍,是葛洲壩水電站的10倍,約占全國年發電總量的3%,占全國水力發電的14%。但隨著中國水電的不斷開發,三峽水電的份額會不斷下降。
三峽水電開發是中國可持續發展,尤其是清潔能源開發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截至2012年年底,三峽累計發電量6291億千瓦時。按平均發電能耗每千瓦時約300克標準煤(供電煤耗330克標準煤,2011年數據)計算,三峽工程的水電部分累計節煤超過2億噸,累計減排二氧化碳(CO2)5.5億噸以上,相當于1.5億噸碳當量。如果未建三峽工程,而以現有基于化石燃料的最優火電技術滿足同等電力需求,則會每年新增二氧化碳排放約8500萬噸。與此同時,無論火電或核電都會消耗大量水資源,而水電則使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發電結合成為現實的可能。事實上,燃煤發電及煤化工消耗了中國15-20%的水資源,正在與其他民用部門爭奪有限的水資源。
建成過程
在全國人大通過興建議案后,1993年,國務院設立了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為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由國務院總理兼任委員會主任。此后,工程項目法人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實行國家計劃單列,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直接管理。1994年12月14日,各方在三峽壩址舉行了開工典禮,宣告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三峽工程的總體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工程共分三期進行,總計約需17年,目前已全部完工。
一期工程從1993年初開始,利用江中的中堡島,圍護住其右側后河,筑起土石圍堰深挖基坑,并修建導流明渠。在此期間,大江繼續過流,同時在左側岸邊修建臨時船閘。1997年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同年11月8日實現大江截流,標志著一期工程達到預定目標。
二期工程從大江截流后的1998年開始,在大江河段澆筑土石圍堰,開工建設泄洪壩段、左岸大壩、左岸電廠和永久船閘。在這一階段,水流通過導流明渠下泄,船舶可從導流明渠或者臨時船閘通過。到2002年中,左岸大壩上下游的圍堰先后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2002年11月6日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標志著三峽全線截流,江水只能通過泄洪壩段下泄。2003年6月1日起,三峽大壩開始下閘蓄水,到6月10日蓄水至135米,永久船閘開始通航。7月10日,第一臺機組并網發電,到當年11月,首批4臺機組全部并網發電,標志著三峽二期工程結束。
三期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導流明渠截流后就開始了,首先是搶修加高一期時在右岸修建的土石圍堰,并在其保護下修建右岸大壩、右岸電站和地下電站、電源電站,同時繼續安裝左岸電站,將臨時船閘改建為泄沙通道。整個工程已全部完工。
項目論證
在長江三峽建造大壩的設想最早可追溯至中華民國的開創者孫中山先生,他在《建國方略》(1919年發表)一書中認為長江“自宜昌以上,入峽行”的這一段“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利”(第二計劃第四部庚)。按此設想,1940年代中期,國民政府與美國墾務局簽約,準備利用美國資金建設水電站,并邀請該局總工程師、世界知名水利專家薩凡奇(John Lucian Sovage)來華考察。薩凡奇在三度實地考察三峽地區后,寫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認為三峽工程可行,并安排開展前期工作,但后因中國內戰,此事無果而終。
歷史上,由于長江上游頻發洪水,屢屢威脅武漢等長江中游城市的安危。1931年,長江水災奪去了145000人的生命。四年后,1935年洪水又使142000人喪生。1954年洪水再次使多達30000人喪生,一百萬以上人民失去家園。1998年特大洪水再次導致3004人死亡。
1953年初,毛澤東視察三峽時,重提三峽工程。他說:“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最后下決心確定修建及何時開始修建,要待各個重要方面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決定。”又作“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水調歌頭·游泳》)的詞句表示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并指定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督辦。
在周恩來的主持下,開始了三峽工程的勘探、設計、論證工作,并邀請了蘇聯的水利專家參與。當時水利領域內支持工程上馬的林一山等人,和反對方黃萬里、李銳等人,爭論得非常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并考慮國力、技術和國內國際形勢等其他因素,毛澤東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三峽工程,“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先修建葛洲壩水電站,作為三峽水電站的實驗工程。
葛洲壩水電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區,1971年開工,“邊設計、邊準備、邊施工”,但不久后就因為施工:質量-實在不合格而停工。在多次修改設計和施工方案后,于1974年復工,1981年實現長江截流,1988年全部建成。電站為無調節能力的徑流式水電站,共安裝19臺12.5萬千瓦和2臺17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271.5萬千瓦,一度是中國最大的發電廠。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口號,要興建一批骨干工程以拉動國民經濟的發展,三峽工程于是被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水利電力部提交了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并著手進行前期準備。1984年國務院批準了這份可行性研究報告,但是在1985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以周培源、李銳等為首的許多政協委員表示了強烈反對。于是,從1986年到1988年,國務院又召集張光斗、陸佑楣等412位專業人士,分十四個專題對三峽工程進行全面重新論證,結論認為技術方面可行、經濟方面合理,“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為有利”。
與此同時,1986年中國水電部還向加拿大政府提出建議,幫助進行三峽工程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該項論證由加拿大財團CIPM(包括Acres International, SNC, and Lavelin International三家私營企業和Hydro-Quebec International 及 British Columbia Hydro International兩家國有企業)于1988年完成,并提交了11卷,總計長達約4000頁的《三峽水利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作為獲得世界銀行貸款的條件,該可行性研究受到了世界銀行的監督。CIPM論證的方法是基于(CBA),考慮的成本項目主要是工程建設、移民安置、電力變送、環境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效益主要包括發電、洪水調控、通航三個方面,結論是三峽工程技術經濟可行,建議盡早開工。基于成本效益核算的可行性論證方法雖然是國際上通行的工程論證的方法,但它作為大型項目決策論證的基礎仍有其局限性。這主要是因為成本效益核算方法的前提假設是,所有成本和效益因素都可以用等價金錢來衡量。然而這一假設受到論證者世界觀的限制,易于產生定量甚至定性的誤差,比如人文方面的影響就很難以金錢來衡量。
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完成后,爭論并未平息,各方反對的聲浪更大。李鵬等國務院領導人看到在難以取得比較一致意見的情況下,將工程議案提交給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繼1955年三門峽水電站之后第二件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的工程建設議案。1992年4月3日該議案獲得通過,標志著三峽工程正式進入建設期。
三峽工程從提出設想(1919)到完成可行性論證(1988),再到完成通過人大審議(1992),歷經共73年。建設三峽的主要理由隨著時代有著顯著的變化。在《建國方略》提出三峽工程倡議時,孫中山先生對三峽工程的認知大致限于防洪、通航和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直到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階段,防洪、發電和通航水利是主要考慮因素。近20年來,隨著人們對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和水資源的重要性的認知,三峽作為水資源調配的樞紐工程和三峽水電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的意義則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峽工程的爭議還激發了各國學者用不同立場和方法對其立項論證過程進行研究。除了前述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工程論證方法外,新西蘭學者Morgan等人2012的一項發表于《水文學》雜志的研究還根據所謂“毛利模式決策框架”(Mauri Model Decision Making framework, MMDMF)將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與新西蘭涉及原住民利益的建設項目決策相類比,并以此方法為依據對三峽工程進行了模擬論證。該項研究的特點是生態系統、文化健康、社會福祉和經濟發展并重。其中,文化健康方面引入了毛利原住民的“毛力”(mauri)理念,并發現它與中國民間的“地氣”說有相通之處,代表著一方水土人文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致。該項研究指出:“如果不建三峽工程,其它替代方案會相對低劣。”雖然該項研究對成本效益方法進行工程決策進行了批評,但認為三峽工程的可行性論證“研究深入全面”,“進一步的研究論證很可能會找到更多支持該項工程的理由。”該文注意到,三峽可行性論證中,“絕大多數成本與效益項目都作了保守計算。通常,效益被低估了,而成本被高估,因此工程的凈效益被低估了。”該文認為,三峽工程開建后50年內,“除了當地文化可持續性受到嚴重損害外,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方面都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該文結論是:“三峽工程理應開建,并且正在對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結構運作
三峽電廠不是獨立法人,它是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屬單位。三峽樞紐除通航建筑以外的所有設備設施均由三峽電廠管理,包括左岸電站、右岸電站、地下電站、電源電站、泄洪設施、大壩水工建筑等。
三峽左岸電站全部14臺機組均已投產,總裝機容量達到了980萬千瓦。右岸電站預計在2007-2008年完成全部12臺機組的安裝。左岸電站機組投產情況如下:
左岸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1月22日投產發電。
左岸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0日投產發電。
左岸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18日投產發電。
左岸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10月28日投產發電。
左岸5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7月16日投產發電。
左岸6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3年8月31日投產發電。
左岸7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20日投產發電。
左岸8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8月24日投產發電。
左岸9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9月7日投產發電。
左岸10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4月7日投產發電。
左岸11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7月26日投產發電。
左岸12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4年11月22日投產發電。
左岸13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4月24日投產發電。
左岸14號機組裝機容量70萬千瓦,2005年7月21日投產發電。
三峽電站左右岸機組現已全部投產,2010年7月20日8時,三峽樞紐迎來大壩建成以來最大洪峰,三峽電站按照上級調度安排,從容應對,精心組織電力生產。7月21日21時,三峽電站機組達到了滿出力運行的水頭和水量條件,26臺機組開始滿出力運行試驗;7月28日21時10分,實現了電站1820萬千瓦滿出力168小時運行試驗目標。
負面事件
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國務院三峽工程驗收組在大壩表面發現了80多條裂縫,此事經媒體披露后,引起社會上對三峽工程質量的紛紛議論。但據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解釋,這些裂縫的確存在,但極為細微,最寬不超過0.2毫米,對大壩安全幾乎沒有影響,而且這些裂縫的產生均為技術問題,絕非質量問題,世界上其他一切水電站也都存在這種裂縫。
2005年1月,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了三十個未辦理環保手續就違規開工的工程項目名單,其中包括三峽電源電站和三峽地下電站。三峽總公司一開始對此極力爭辯,并不顧環保總局的停工命令,繼續施工,雙方形成頂牛之勢。后來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調解下,三峽總公司被迫認錯停工,繳納罰款。直到2005年4月,在補辦完所有手續后,方又重新開工。
三峽工程自開工以來,就一直有媒體報道其中存在部分貪污腐敗現象。到2004年末,查處的貪污資金已有4000多萬,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爭議
從三峽工程籌建的那一刻起,它就與各種爭議相伴。早期的不同意見多偏重于經濟和技術因素,普遍認為經濟上無法支撐,技術上也無法也難以實現預定目標,并且移民的難度極大。爭議還包括:三峽工程對當地地質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等。
到了1980年代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中國國內關于三峽工程的爭論更加廣泛,涵蓋了政治、經濟、移民、環境、文物、旅游等各個方面。
實際效益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歷史上,長江上游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采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在三峽工程建成后,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御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于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它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非常靠近華東、華南等電力負荷中心,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廣東省的南方電網。三峽的上網電價按照各受電省份的電廠平均上網電價確定,在扣除相應的電網輸電費用后,約為0.25元。由于三峽電站是水電機組,它的成本主要是折舊和貸款的財務費用,因此利潤非常高。由于長江屬于季節性變化較大的河流,盡管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大于伊泰普水電站,但其發電量卻少于后者。
在三峽建設的早期,曾經有人認為三峽建成后,其強大的發電能力將會造成電力供大于求。但現在看來,即使三峽水電站全部建成,其裝機容量也僅及到那時中國總裝機容量的3%,并不會對整個國家的電力供需形勢產生多大影響。而且自2003年起,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煤炭價格飆升,三峽機組適逢其時開始發電,在它運行的頭兩年里,發電量均超過了預定計劃,供不應求。
自古以來,長江三峽段下行湍急,唐代詩人李白曾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的千古名句。但同時,船只向上游航行的難度也非常大,并且宜昌至重慶之間僅可通行三千噸級的船舶,所以三峽的水運一直以單向為主。到三峽工程建成后,該段長江將成為湖泊,水勢平緩,萬噸輪可從上海通達重慶。而且通過水庫的放水,還可改善長江中下游地區在枯水季節的航運條件。不過由于永久船閘分為五級,因此通行速度較為緩慢,理論上過閘要2小時40分鐘,在目前實際運行中,往往需要4個小時以上才能通過。
移民
移民是三峽工程最大的難點,在工程總投資中,用于移民安置的經費便占到了45%。當三峽蓄水完成后,將會淹沒129座城鎮,其中包括萬州、涪陵等兩座中等城市和十多座小城市,會產生113萬移民,在世界工程史上絕無僅有,并且如果庫尾水位超出預計,還會再增加新的移民數量。移民的安置主要通過就地后靠或者就近搬遷來解決,但后來發現,水庫淹沒了大量耕地,從而導致整個庫區人多地少,生態環境趨于惡化,于是對農村人口又增加了一種移民方式,就是由政府安排,舉家外遷至其他省份居住,目前已經有大約14萬名庫區移民遷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湖北(庫區外)、湖南、廣東、重慶(庫區外)、四川等省市生活。
為解決移民問題,政府在1980年代中期曾籌備設立三峽省予以統籌管理,但后來考慮到該地區較為貧困,新成立的省恐難以實現經濟自立,并且湖北省抵制情緒嚴重,方案最終只得作罷。到了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后,為促進占庫區移民總數85%的重慶市在移民問題上的積極性和主導性,中央政府決定推動重慶升格為直轄市,并在1997年3月14日由全國人大以88%的贊成票通過。重慶直轄市于當年6月14日正式成立,包括了原四川省的重慶、萬州、涪陵和黔江四個地區的范圍,因此它雖然被稱為市,但實質上更接近于省。
三峽工程實行“開發性移民”模式,即在移民的同時,也伴隨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造和產業建設,根本目的是要改善民眾的生活水平。其經費除了由三峽建設基金撥付外,三峽總公司在電站投產后的若干年內每年也要支付給地方政府一筆資金用于移民安置。此外,國家還要求全國的二十一個省市,每個省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的一個縣。
泥沙問題
由 于有三門峽水電站的前車之鑒,因此泥沙問題始終是三峽工程技術討論的重中之重。據測算,長江上游江水每立方米含沙1.2千克左右,每年通過壩址的沙量在5 億噸以上。在三峽工程未建前,這些泥沙大量淤積在曲折的荊江河段,抬高了河床水位,并危脅到整個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安危。
當三峽水庫形成后,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不過樂 觀者認為,長江的含沙量有季節性差異,汛期江水中的含沙比例比枯水期來得大,因此三峽水電站可以采用“蓄清排渾”的方法來應對,即在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使渾 水出庫,在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便可以減少泥沙在水庫內的淤積,這種方式與目前水電站的一般運行方式基本一致,所以不用過于擔心三峽的泥沙淤積問題。他 們認為在三峽蓄水的初期,排沙比例只有30%至40%,將發生輕度淤積,但主要是填充死庫容,影響不大,隨著水庫運行時間的增長,排沙比例會逐漸提高,在 80至100年后,將基本達到平衡,不再出現新的淤積,舊有淤積也可以通過由臨時船閘改建的泄沙通道和加強疏浚等方法清理。那時水庫將依然保持90%左右 的庫容,不會對發電、航運以及沿岸城鎮尤其是重慶造成大的不良影響,而且隨著長江上游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工作的進展,江水的泥沙含量也將緩慢下降。
但是工程的反對者如黃萬里等認為,長江上游河流所攜裹的除了泥沙,還有顆粒較大的鵝卵石,在三峽大壩筑起后將極難排 出,會造成堵塞,并向上游延伸,進而影響重慶。此后在2002年10月,國務院批準由三峽總公司承建長江上游干流金沙江上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 壩等四座巨型水電站,其建設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分擔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減緩三峽庫區的泥沙淤積速度,這也再度引起某些人們對三峽泥沙問題的擔憂。
與泥沙淤積問題同樣極具爭議的,還有水位問題。在三峽蓄水至135米后,有人發現從大壩到庫尾之間的水位落差多達 34.7米,遠遠超過了工程論證報告認為的0.4米,因此擔憂重慶可能會在三峽完全蓄水后被淹沒。不過三峽驗收組副組長潘家錚對此解釋,論證報告中計算的 是滿蓄水后的情況,而現在的庫尾水位其實是天然水位,它和大壩水位目前存在著巨大落差并不令人意外。
環境影響
三峽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非常廣,其中對庫區的影響最直接和顯著,對長江流域也存在重大影響。甚至還有人認為三峽工程將會使得全球的氣候和海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庫區人們對三峽工程影響環境的最大擔憂來自于水庫的污染。目前三峽兩岸城鎮和游客的排放的污水和生活垃圾,都未經處 理直接排入長江。在蓄水后,由于水流靜態化,污染物不能及時下瀉而蓄積在水庫中,因此已經造成了水質惡化和垃圾漂浮,并可能引發傳染病,部分城鎮已在其他 水源采集生活用水。同時大批移民開墾荒地,也加劇了水體污染,并產生水土流失的現象。對此,當地政府正在大力興建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以期解決污染問 題,如果發現污染過于嚴重,也可能會采取大壩增加下泄流量來實現換水。
三峽水庫庫容極大,因此必然會增加庫區地震的頻率。但支持工程的人士認為,當時論證壩址時,非常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 就是地質條件,三-{斗}-坪附近的巖體比較完整,斷裂少,歷史上也極少發生有感地震,因此不大可能發生破壞劇烈的強震。三-{斗}-坪的上游地區,地質 條件主要是碳酸鹽巖,發生地震的可能性較大,但烈度估計最高也不會超過6級,而三峽的主要建筑物都是按照防7級地震烈度來設計的。由于三峽兩岸山體下部未 來長期處于浸泡之中,因此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這將是三峽工程所能造成的主要地質災害。而工程的反對者們則質疑論證過程只考慮了 地質的靜態狀況,沒有考慮蓄水后可能帶來的地質條件質變。
根據葛洲壩水電站的運行經驗,三峽工程將會對周邊生態造成嚴重的沖擊。因為有大壩阻隔,魚類無法正常通過三峽,它們 的生活習性和遺傳等會發生變異。三峽完全蓄水后將淹沒560多種陸生珍稀植物,但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在淹沒線以上也有分布,只有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兩種 完全在淹沒線以下,現均已遷植。
三峽水庫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水體之一, 因而具有影響周邊氣候的潛能。學者對此問題在2-10公里分辨率上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由于三峽水庫是一個縱向長度660公里、平均寬度僅1.1公里的狹長 水體,水庫對氣候的影響僅限于局地范圍,而對百公里級區域及更廣大的地理范圍氣候的影響十分微弱。水庫的冷卻及調溫作用使當地夏季蒸發量稍有下降,冬季稍 有增加;晝夜的變化也有類似傾向,但對降水量影響很小。鑒于Miller等人的研究時間區間只有一個月,中國學者吳佳等人在更長的時間區間內進行了計算機模擬,取得和大體一致的結論。沒有證據表明,三峽水庫會對區域以上氣候造成明顯影響。2006年夏季的川渝高溫干旱是更大的環流場影響的結果,而與三峽的局地強迫基關系不大。
由于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三峽還可能改變下游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甚至可能會對東海產生一些影響,并進而改變 全球的環境。但是考慮到海洋的互通性,以及長江在三峽以下的一千多公里流程中還有湘江、漢江、贛江等多條重要支流的水量匯入,因此估計不會對全球海洋和氣 候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而且環境的變化是由多種可變因素交織形成的,極其復雜,所以也無法確定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的明細程度。
除了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三峽工程也會對環境產生有益的作用。水能是一種清潔能源,三峽水電站的建設,將會代替大批火電機組,使每年的煤炭消耗減少5000萬噸,并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引起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間接實現了環保。
人文影響
長江三峽是中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它起自重慶奉節縣白帝城,蜿蜒約200千米至湖北宜昌南津關,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沿途地形險峻,山川秀麗,古跡眾多。在水庫滿蓄水后,三峽的峽谷感將會受到一定程度削弱,但是三峽兩岸山勢原本高拔陡峭,“夔門天下雄”等山巒多在1000米以上,因此視覺觀感并不會差異太多。同時,蓄水后,原先一些幽深的景區也將更加便于游人探訪。不過,由于旅游機構在1990年代廣泛宣傳了“告別三峽游”,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蓄水后的三峽景致不再,因此自2003年以來,三峽的旅游業便一落千丈。
三峽周邊在古代是巴文化和楚文化的交匯地。水庫淹沒區已探明的文物點有1200多個,從1992年起文物部門便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預計可在2009年蓄水完成前搶救、保護完畢。此外,政府還對其中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重要古建筑文物設立專案、撥給專款予以保護。
白鶴梁題刻位于重慶涪陵區城北長江江面上,是一組天然石梁,長度約1600米,有題刻165段,石魚18尾,揭示當地自唐代至清代間的72個年份的枯水資料,是世界上所發現的時間最早、延續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水文題刻。三峽蓄水完成后,白鶴梁將永遠淹沒水中,文物部門已經在其周圍建設了巨大的水下無壓透明容器以方便游客觀賞和學者研究,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座水下的博物館。
張桓侯祠位于重慶云陽縣縣城的對岸,依山傍水,是紀念三國名將張飛的巨大祠廟建筑群,古建、碑刻等頗多。廟前有“江上風清”四個大字,從長江上抬眼望去,極其宏偉。2002年至2003年,文物部門按照“整舊如舊”原則對張桓侯祠實施了整體搬遷,新址在新云陽縣城的對岸,東距原址32千米。
石寶寨位于重慶市忠縣石寶鎮,其35米高的寨樓,是中國唯一一座穿-{斗}-式構架的高層木建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異建筑”之一。寨后有山,拔地而起,四面陡峭如印,名“玉印山”,山與寨渾然一體。由于地勢較高,石寶寨在三峽蓄水后將會成為一座孤島,四面被水環繞。但是由于水位的抬高,使其下的山石有可能軟化、崩解,因此文物部門在其周圍建造了一道巨型圍堤,包圍住整個山寨。
丁房闕—無銘闕均為位于重慶忠縣境內的漢代石闕。丁房闕為雙闕,坐落在忠縣縣城,是罕見的廟前闕。無銘闕位于忠縣縣城外的古驛道旁,原為雙闕,今僅存右闕。現在這兩組漢闕現在都已搬到了地勢較高的忠縣白公祠內。
此外,地方政府還對千年古鎮大昌鎮和屈原祠等實行了整體搬遷,對原本的三面臨水的白帝城實施原址保護,使之成為一座江中島,而夔州古城(奉節縣城)等無法搬遷保護的就只能永埋水底了。
首試
首試成功
2012年5月4日,三峽地下電站27號機組首次啟動成功,此舉標志著三峽工程最后一臺70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進入倒計時階段。據悉,27號機組是目前三峽工程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組,與已投產發電的28號機組為同一型號機組,均是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巨型蒸發冷卻機組,采用了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定子繞組自循環蒸發冷卻”技術,并由中國電機企業自行設計生產。
通過試運行
2012年5月23日15時,三峽電站最后一臺70萬千瓦機組順利通過滿負荷并網72小時試運行。
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下面是介紹這三峽:
瞿塘峽
全長8公里,西起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景色最為雄偉險峻。主要景點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古棧道,風箱峽,粉壁墻,孟良梯,犀牛望月。
瞿塘峽,又名夔峽。西起重慶市奉節縣的白帝城,東至巫山縣的大溪鎮,全長約8公里。在長江三峽中,雖然它最短,卻最為雄偉險峻。
奔騰咆哮的長江,一進峽谷便遇上氣勢赫赫的夔門。夔門兩岸的山峰,陡削如壁,拔地而起,把滔滔大江逼成一條細帶,蜿 蜒于深谷之中。這里河寬只有一、二百米,最窄處不過幾十米;而兩岸主要山峰可高達1000-1500米。這里峽深水急的江流,綿延不斷的山巒,構成了一幅 極為壯麗的畫卷。正如郭沫若《過瞿塘峽》一詩所云:“若言風景異,三峽此為魁”。
瞿塘峽的名勝古跡,多而集中,游覽者稱便。峽口的上游有奉節古城、八陣圖、魚復塔。峽內北岸山頂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 帝城,驚險萬狀的古棧道,神秘莫測的風箱峽;南岸有題刻滿壁的粉壁墻,富于傳說的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鳳凰飲泉等。在風箱峽下游不遠處的 南岸,有一座奇形異狀的山峰,突起江邊,人稱“犀牛望月”,惟妙惟肖。出瞿塘峽,峽口南岸的大溪文化遺址,是考古工作者最感興趣的地方。距白帝城僅幾公里 的杜甫草堂遺址,更是詩人流連忘返之處。
巫峽
重慶巫山和湖北巴東兩縣境內,西起重慶市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里余,包括金 藍銀甲峽和鐵棺峽,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 巫峽位于重慶市巫山縣與湖北省巴東縣之間,全長42公里,山高入云,有巫山十二 峰擅奇天下。巴東屬段22公里。西起邊域溪,東至縣境官渡口鎮,古又稱巴峽。
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在巫峽的南北兩岸,是巫峽最著名的風景點。它們上干云霄,壁立千仞,下臨不測,直插江底;峽中云霧輕盈舒卷,飄蕩繚繞,變幻莫測,為它們平添了幾分綽約的風姿;而流傳至今的種種美麗的神話傳說,更增添了奇異浪漫的詩情。
巫峽名勝古跡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陸游古洞、大禹授書臺、神女廟遺址、孔明石碑以及那懸崖絕壁上的夔巫棧道、川鄂邊界邊域溪及“楚蜀鴻溝”題刻,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巫峽谷深狹長,日照時短,峽中濕氣蒸郁不散,容易成云致霧,云霧千姿萬態,有的似飛馬走龍,有的擦地蠕動,有的像瀑布一樣垂掛絕壁,有時又聚成滔滔云紗,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巫峽佛光,因而古人留下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千古絕唱。
三峽水庫到達175米以后,巫峽水位僅提高80米,對幽深秀麗的峽谷風光沒有大的影響,相反地有杉木壤溪、神女溪等更幽深的峽谷景觀可以開發,給游覽巫峽增添更多的奇情野趣。
西陵峽
西陵峽西起巴東縣的官渡口,東到宜昌市的南津關,全長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峽中最長的一個峽。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寬谷,西陵峽上段寬谷,廟南寬谷,西陵峽下段峽谷。沿江有巴東、秭歸、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峽可謂大峽套小峽,峽中還有峽,如破水峽、兵書寶劍峽、白狗峽、鎮山峽、米倉峽、牛肝馬肺峽、燈影峽等等。西陵 峽兩岸有許多著名的溪、泉、石、洞,屈原、昭君、陸羽、白居易、元稹、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寇準、陸游、馮玉祥等眾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了千古 傳頌的名篇詩賦。 西陵峽以灘多水急著稱,著名的新灘,崆嶺灘等,這些險灘,有的是兩岸山巖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砂石沖積所致,有的是岸邊伸出的巖脈,有的是江底突起的礁 石。灘險處,水流如沸,泡漩翻滾,洶涌激蕩,驚險萬狀。
西陵峽為三峽最險處,礁石林立,浪濤洶涌,兩岸怪石橫陳,灘多流急,峽北的秭歸為屈原的故鄉、相鄰有漢代王昭君的故里。
現在的西陵經整治后早已今非昔比。江中千帆飛馳,兩岸橘林遍坡,黃綠相映,碩果累累,峽風陣陣,醉人心扉,奇險的景觀與悠久的人文歷史令海內外游客流連忘返。
巨大的三峽會成為敵對國家或恐怖組織的襲擊目標。
但是針對這些懷疑,支持者就認為,三峽水電站能夠疏解中國東部緊張的電力供應問題,而且擁有很強的蓄洪能力,減緩幾 乎每年夏季都會發生的長江洪澇災害。另外水電站由于大壩體積浩大,需要威力非常強大的炸藥才可能摧毀或損壞大壩,因此單獨的恐怖主義活動無法危及大壩安 全。而戰爭中襲擊他國民用水利設施則是違反國際法的嚴重行為,肯定會遭到最嚴厲的反擊。
重要日期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二--實業計劃》中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
1932年,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派出的一支長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隊在三峽進行了為期約兩個月的勘查和測量,編寫了一份《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測勘報告》,擬定了葛洲壩、黃陵廟兩處低壩方案。這是我國專為開發三峽水力資源進行的第一次勘測和設計工作。
1944年,在當時的中國戰時生產局內任專家的美國人潘綏寫了一份《利用美貸款籌建中國水力發電廠與清償貸款方法》的報告。
1944年,美國墾務局設計總工程師薩凡奇到三峽實地勘查后,提出了《揚子江三峽計劃初步報告》,即著名的"薩凡奇計劃"。
1945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成立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技術研究委員會、全國水力發電工程總處及三峽勘測處。
1946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與美國墾務局正式簽訂合約,由該局代為進行三峽大壩的設計;中國派遣技術人員前往美國參加設計工作。有關部門初步進行了壩址及庫區測量、地質調查與鉆探、經濟調查、規劃及設計工作等。
1947年5月,面臨崩潰的國民政府,中止了三峽水力發電計劃的實施,撤回在美的全部技術人員。
1949年,長江流域遭遇大洪水,荊江大堤險象環生。長江中下游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問題,從新中國成立伊始就引起了重視。
1950年初,國務院長江水利委員會正式在武漢成立。三年后興建了荊江分洪工程。
1953年,毛澤東主席在聽取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修建水庫規劃的介紹時,希望在三峽修建水庫,以“畢其功于一役”。他指著地圖上的三峽說:“費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先修那個三峽大壩怎么樣?!”
1953年10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上游局黨組向西南局財委的報告中提出,將來三峽水庫的蓄水高度可能在190米左右,請西南局向沿江城市和有關單位打招呼,不要在190米高程以下設廠或建較重要的工程。西南局財委同意了這個意見。
1954年汛期,長江流域發生了20世紀以來的最大洪水,江漢平原、洞庭湖區損失慘重。這次大水再次警示:消除中下游嚴重洪水災害的威脅乃是治理長江首要而緊迫的任務。
1954年9月,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在《關于治江計劃基本方案的報告》中提出三峽壩址擬選在黃陵廟地區,蓄水位擬選為191·5米。
1955年起,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下,有關部門和各方面人士通力合作,全面開展長江流域規劃和三峽工程勘測、科研、設計與論證工作。3月,在莫斯科簽訂了技術援助合同,第一批蘇聯專家6月到達武漢。長委所屬4臺鉆機和第七地形測量隊先后進入三峽地區,開展測量工作。
1955年12月,周恩來在北京主持會議,在聽取長委和蘇聯專家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后,肯定了國內專家的意見,正式提出,三峽水利樞紐有著“對上可以調蓄、對下可以補償”的獨特作用,三峽工程是長江流域規劃的主體。
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暢游長江后寫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句。
1957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為全國電力會議題詞:“為充分利用中國五億四千萬千瓦的水力資源和建設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遠大目標而奮斗。”
1958年3月,周恩來總理在中共中央成都會議上作了關于長江流域和三峽工程的報告,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三峽 水利樞紐和長江流域規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從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和技術條件兩個方面考慮,三峽水利樞紐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應當采取積極準備、 充分可靠的方針進行工作。”當月,周恩來總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島,與隨行專家共同研究三峽工程壩址優選方案。
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葛洲壩壩址。
1958年6月,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第一次科研會議在武漢召開,82個相關單位的268人參加,會后向中央報送了《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科學技術研究會議的報告》。
1958年8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了北戴河的長江三峽會議,更具體地研究了進一步加快三峽設計及準備工作的有關問題,要求1958年底完成三峽初設要點報告。
1959年5月,在武昌對《三峽初設要點報告》進行了為期10天的討論,一致通過選用三斗坪壩址,大壩可按正常蓄水位200米設計。
1960年4月,水電部組織了水電系統的蘇聯專家18人及國內有關單位的專家100余人在三峽查勘,研究選擇壩址。 同月,中共中央中南局在廣州召開經濟協作會,討論了在“二五”期間投資4億元、準備1961年三峽工程開工的問題。由于暫時經濟困難和國際形勢影響,三峽 建設步伐得到調整。8月蘇聯政府撤回了有關專家。
1970年,中央決定先建作為三峽總體工程一部分的葛洲壩工程,一方面解決華中用電供應問題,一方面為三峽工程作準備。12月26日,毛澤東主席作了親筆批示:“贊成興建此壩。”
1970年12月30日,葛洲壩工程開工。
1979年,水利部向國務院報告關于三峽水利樞紐的建議,建議中央盡早決策。
1980年7月,鄧小平副總理從重慶乘船視察了三峽壩址、葛州壩工地和荊江大堤,聽取了三峽工程的匯報。
1981年1月4日,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勝利合龍。
1981年12月,葛洲壩水利樞紐二江電站一二號機組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產。
1982年11月,鄧小平副總理在聽取興建三峽工程的匯報時果斷表態:“看準了就下決心,不要動搖!”
1984年4月,國務院原則批準由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組織編制的《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確定三峽工程實施蓄水位為150米的低壩方案。
1984年底,重慶市對三峽工程實施低壩方案提出異議,認為這一方案的回水末端僅止于涪陵、忠縣間180公里的河段內,重慶以下較長一段川江航道得不到改善,萬噸級船隊仍然不能直抵重慶。
1986年3月,鄧小平接見美國《中報》董事長傅朝樞時表示:對興建三峽工程這樣關系千秋萬代的大事,中國政府一定會周密考慮,有了一個好處最大、壞處最小的方案時,才會決定開工,是決不會草率從事的。
1986年6月,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論證,責成水利部重新提出三峽工程可行性報告,以錢正英為組長的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立了14個專家組,進行了長達兩年八個月的論證。
1989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重新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認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報告推薦的建設方案是:“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三峽工程的實施方案確定壩高為185米,蓄水位為175米。
1989年7月,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來到湖北宜昌,考察了三斗坪壩址。
1989年底,葛洲壩工程全面竣工,通過國家驗收。
1990年7月,以鄒家華為主任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成立;至1991年8月,委員會通過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報請國務院審批,并提請第七屆全國人大審議。
1991年9月,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視察三峽大壩壩址。
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以1767票贊同、177票反對、664票棄權、25人未按表決器近三分之一的人反對或者棄權的結果,通過了《長江三峽工程決議案》,標志著建設三峽工程已獲得法律上的許可。
1993年1月3日,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成立,它是三峽工程的最高決策機構。
1993年8月19日,國務院頒布《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成立,它是三峽工程的業主單位。
1994年3月18日,葛洲壩水電站劃歸三峽總公司,其利潤成為三峽建設資金。
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6年8月10日,西陵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該橋位于三峽大壩下游4.5千米處。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該市承擔了整個三峽工程85%的移民人數。
1997年6月24日,左岸14臺機組開標。
1997年10月6日,導流明渠正式通航,大江截流前的工程準備已完成。
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標志著一期工程完成,二期工程開始。
1998年5月1日,三峽臨時船閘開始通航。
2000年7月17日,重慶云陽縣150戶居民集體搬遷至上海崇明縣,這是三峽庫區首批外遷的移民。
2001年1月15日,國務院頒布了修訂后的《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
2002年5月1日,左岸上游圍堰被打破,三峽大壩開始正式擋水。
2002年10月21日,泄洪壩段全線澆筑至185米高程,宣告建成。
2002年10月26日,左岸大壩全線澆筑至185米高程。
2002年11月4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2年11月6日,導流明渠截流,至此三峽工程全線截流。
2003年5月5日,三峽至華東電網的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從湖北宜昌至江蘇常州。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電站開始下閘蓄水。
2003年6月10日,水庫蓄水至135米,具備發電條件。
2003年6月16日,永久船閘開始通航。
2003年7月10日,左岸2號機組投產發電,是三峽第一臺發電的機組。
2003年10月15日,右岸電廠12臺機組開標。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其募集資金用于收購三峽機組。
2003年11月22日,左岸1號機組投產發電,至此首批機組全部投產,標志著二期工程的目標全部實現。
2003年12月2日,三峽至南方電網的輸電線路開始運行,起訖點從湖北宜昌至廣東惠州。
2003年12月29日,三峽電源電站開工。
2005年1月18日,三峽地下電站和電源電站被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勒令停工,在補辦完各項環保手續后,于三個月后復工.。
2006年5月11日,三峽電站首次開啟14臺機組。
2006年5月20日,185米大壩豪邁封頂,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2006年6月6日,三峽三期圍堰爆破成功。
2006年9月20日,水庫實現156米蓄水,標志三峽工程轉向初期運行期。
2006年10月10日,三峽大壩泄洪壩開始泄洪,調節蓄水進度
2007年2月28日,三峽右岸下游圍堰成功爆破。
2010年7月20日
三峽20日晨迎來7萬立方米/秒特大洪峰規模超1998年。7月19日下午,三峽大壩開啟7個泄洪深孔和2個排漂孔 泄洪。7月19日至20日上午,三峽水庫將迎來峰值接近每秒7萬立方米的洪水,是三峽工程建成以來的最大規模的洪水。據了解,19日下午2:00,三峽庫 區入庫流量已達每秒66500立方米,出庫流量達每秒38100立方米;到17:00,壩前水位147.74米。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新華網宜昌7月20日電(記者 劉紫凌 馮國棟 吳植)20日8時,三峽工程迎來流量達7萬立方米/秒的大規模洪峰,刷新了1998年以來通過宜昌的最大峰值記錄,這也是三峽去年基本建成之后迎來的第一 次特大洪水。
為減輕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三峽工程積極發揮削峰、錯峰作用,避免此次洪峰和下游洪水疊加在一起給下游造成安全威脅。洪水經由三峽大壩攔截后,出庫流量減少到4萬立方米/秒,相當于三峽工程利用防汛庫容攔截了3萬立方米/秒的流量。
19日,洪峰突破5萬立方米/秒和6萬立方米/秒兩大關口。由于攔蓄洪水,三峽水庫水位上漲迅速,連續攀高。19日 8時至20日8時,三峽壩前水位由146.93米抬升至149.81米,24小時內上漲了近3米,平均每8小時上漲一米,攔水約15億立方米,有效緩解特 大洪峰對中下游河道的沖擊。
目前三峽工程已啟動相應預案,為保護船閘免遭特大洪水侵襲,按調度規程要求,三峽雙線五級船閘已于19日11時停航。三峽專用公路19日15時正式對載貨汽車開放,載貨汽車滾裝船翻壩轉運工作順利啟動。
后繼工程
據 2011年《三峽(重慶)庫區移民工作報告》顯示,三峽后續工作目標所需的規劃投資總額為1238.9億元。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三峽工程已 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人民幣。三峽后續工作重點解決移民安穩致富、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等重大問題。
為緩解長江中下游旱情,從2011年5月25日開始到6月10日,三峽水庫再次加大泄流量。5月26日,根據記者在宜昌市秭歸縣長江三峽水利樞紐鳳凰山水位自動測報站的目測,三峽水庫的水位已降至152.4米左右,而三峽水庫的最高蓄水位置為175米。
抗旱補水作為三峽工程新增的功能,這種超常規的補水勢必影響三峽水庫的庫存量。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的相關專家表示,如若6月10日長江上游來水不漲,中下游地區又無大范圍強降雨,三峽水庫極有可能面臨“無水可補”的局面。
最近長江中下游地區遭遇50年來罕見干旱,讓人們的聚焦點再次投注在三峽工程上。5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2009年就已開始啟動編制的《三峽后續工作規劃》。根據記者了解,三峽后續投資額將達到1239億元。
相關新聞
2013年6月7日,國家審計署公布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審計結果。審計署從2011年6月到2012年2月,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了審計。這也是審計 署十年來第20次對三峽工程進行審計。審計結果顯示,三峽工程財務決算總金額為2078.73億元,在審計過程中,三峽工程涉及多方面嚴重問題,其中挪用 移民資金2.79億元,還發現涉嫌違法違紀和經濟犯罪案件線索35件,涉及金額1.13億元。
更多圖片請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