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丁一匯考入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1963年本科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碩士研究生;1967年碩士畢業后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工作,先后擔任副研究員、研究組長、室副主任;1979年新中國開始向美國派遣留學生,丁一匯成為第一批成員前往美國學習;1982年回國后擔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兼國家海洋預報總臺臺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4年出任國家氣候中心第一任主任;1996年出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主席;2001年擔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擔任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3]
。
- 中文名
- 丁一匯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安徽省阜陽市
- 出生日期
- 1938年07月18日
- 職 業
- 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
-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 主要成就
- 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性 別
- 男
- 原 籍
-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
- 政治面貌
- 中國共產黨黨員
丁一匯人物經歷
編輯1963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就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平流層氣象學。
1967年7月,碩士研究生畢業,8月進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工作,先后擔任副研究員、研究組長、室副主任(至1979年5月)。
1982年1月,回國后擔任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兼國家海洋預報總臺臺長(至1986年10月)。
1982年1月,再次前往美國,進入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學習。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6年10月,擔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至1994年2月)、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94年3月,出任國家氣候中心第一任主任(至2000年10月)。
1996年,出任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一工作組主席。
1998年4月,丁一匯和同事在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簡稱“防總”)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提出,長江流域極可能發生類似1954年的特大洪水,經過討論,防總對這個判斷表示認可,丁一匯也被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請到釣魚臺國賓館,當面做匯報
[7]
。
2001年,擔任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
2008年,擔任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
[1]
。
丁一匯主要成就
編輯丁一匯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丁一匯多次參與和主持國家和部門級重大攻關和研究項目,為推動中國的氣象業務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在氣候變化、亞洲季風以及中國的災害性天氣方面做出許多重要研究成果。在許多國際活動與組織中做出重要貢獻,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主持領導并參與國家氣候中心的建設,經7年努力,國家氣候中心目前已建成為國內外重要的氣候預測和研究機構。建立了中國氣候監測、預測、評估和服務的綜合業務系統,每年為國家提供月、季、年預報結果
[8]
。
1967年,丁一匯畢業時,部隊里出于軍事需要而要對高空風進行研究,被派去進行高空風研究后,他在1970年又從事衛星云圖和資料分析,并擔任中國氣象局、北大地球物理系和中科院大氣物理所聯合云圖分析組長。五年時間里,他在氣象學家陶詩言的指導下,開始在中國應用衛星云圖。
1975年8月,河南暴雨成災,駐馬店板橋水庫潰壩。因為天氣預報水平有限,通訊設施也不完善,損失很大。丁一匯又臨危受命,和另外兩名同志組成“暴雨組”。他們所發展的暴雨預報“落區法”,被評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是建國后比較早的應對極端天氣研究。
1979年,國際組織在印度洋組織印度洋季風試驗,丁一匯作為中國氣候專家,進駐試驗團隊,差不多半年的時間里,他同各國專家一起輾轉阿拉伯海、孟加拉灣,再到新德里,完整地跟蹤了一個印度洋季風周期。
1994年,國家氣候中心成立,丁一匯為首任主任,他們還得到了寶貴的2600萬科研經費,聚集了700位科學家,他們卻拼命用五年時間建成了觀測、預測等于一體的氣候監測、預測和服務系統,再用三年時間調報,中國第一代氣候預測模型終于“可以用了”,這個項目填補了中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的一項空白,這項研究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0年,丁一匯被派往聯合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席團成員,通過兩年時間的論證商討,《IPCC第一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及《補充報告》于1992年出爐,報告首次提出“持續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在大氣中的積累將導致氣候變化”這個觀念,這項報告直接促成了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
- 科研項目&成果獎勵
科研項目
時間 | 項目名稱 | 項目來源 | 資料 |
---|---|---|---|
1996年 | 南海季風試驗研究 | 中國科技部攀登項目(首席科學家) | [11] |
1997年-2003年 | 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分循環試驗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 | |
中國主要旱澇事件的研究 | 國家科技部“973”項目(專題負責人) | ||
近百年氣候變化與模式預測 |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課題負責人) |
成果獎勵
- 論文著作
截至2016年,丁一匯出版中英文專著9本,主編專集11本,在國內外正式刊物共發表論文286篇,SCI收錄28篇,ISTP收錄6篇,EI收錄12篇,被中國科學技術情報中心評為1997年被引用最多的前20名國內科技工作者之一
[4]
。
出版著作
出版日期 | 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2016.12 | 《中國的氣候變化及其預測》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16.01 | 《氣候變化對中國重大工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 丁一匯,杜祥琬主編 | 科學出版社 |
2016.01 | 《地球氣候的演變 過去、現在和未來》 | 丁一匯主編 | 科學普及出版社 |
2015.11 | 《中國氣候》 | 丁一匯著 | 科學出版社 |
2010.07 | 《氣候變化》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9.04 | 《氣候變化高端訪談》 | 丁一匯等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9.04 | 《暴雨洪澇》 | 丁一匯,張建云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9.03 | 《中國氣候變化 科學 影響 適應及對策研究》 | 丁一匯主編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2009.01 | 《21世紀的氣候》 | (英)伯勒斯,秦大河,丁一匯 | 氣象出版社 |
2008.11 | 《中國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 | 丁一匯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8.07 | 《高等天氣學 第2版》 | 丁一匯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8.03 | 《氣候變化40問》 | 丁一匯等 | 氣象出版社 |
2008.01 | 《中國氣候變化科學概論》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7.10 | 《中國氣候變化的科學概論》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5.02 | 《高等天氣學》 | 丁一匯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4 |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氣象與可持續發展卷》 | 丁一匯,任陣海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3.03 | 《氣候系統的演變及其預測》 | 丁一匯等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2.02 | 《中國西部環境演變評估 第2卷 中國西部環境變化的預測》 | 秦大河總主編;丁一匯主編 | 科學出版社 |
2001.04 | 《中國西北地區氣候與生態環境概論》 | 丁一匯,王守榮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9.06 | 《淮河流域能量與水分循環研究 1》 | 趙柏林,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9.01 | 《南海季風爆發和演變及其與海洋的相互作用》 | 丁一匯,李崇銀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7.06 | 《中國的氣候變化與氣候影響研究》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6.10 | 《中尺度天氣和動力學研究》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5.03 | 《痕量氣體對中國農業和生態系統影響研究》 | 丁一匯,高素華主編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4.10 | 《亞洲季風》 | 丁一匯,(日)村上勝人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3.12 | 《環境和氣候變化對中國的挑戰》 | 丁一匯,馬卡姆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3.08 | 《1991年江淮流域持續性特大暴雨研究》 | 丁一匯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1992.03 | 《甚短期天氣預報》 | 吳正華,丁一匯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1991.05 | 《高等天氣學》 | 丁一匯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1989.04 | 《天氣動力學中的診斷分析方法》 | 丁一匯編著 | 科學出版社 |
1984.03 | 《現代天氣學中的診斷分析方法》 | 丁一匯 |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
1980.12 | 《成熟颶風的動力學和能量學》 | (美)安賽斯著;王志烈,丁一匯譯 | 科學出版社 |
1979.09 | 《西太平洋臺風概論》 | 陳聯壽,丁一匯著 | 科學出版社 |
1977.12 | 《臺風分析與預報》 | 陳聯壽,丁一匯 | 杭州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 |
丁一匯人才培養
1978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建校后,丁一匯一直講授氣象類專業研究生必修核心課《高等氣象學》
[15]
。在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學院大學(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大氣科學獲評A+。他編寫的教材被泰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氣象專業作為主教材使用
[7]
。
丁一匯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參考資料 |
---|---|---|
2002年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17] |
2005年 | 世界氣象組織杰出工作成就獎 | |
2005年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1] |
丁一匯社會任職
編輯丁一匯人物評價
編輯丁一匯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為推動中國的氣象業務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并在氣候變化、亞洲季風以及中國的災害性天氣氣候方面做出有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研究成果
[1]
。(中國工程院評)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丁一匯 .中國工程院[引用日期2018-03-31]
- 2. 丁一匯:氣象研究者要有科學基礎 .新華網.2017-12-13[引用日期2018-04-25]
- 3. 我國著名氣候變化專家丁一匯院士來蘭作學術報告 .新華網.2017-04-19[引用日期2018-04-25]
- 4. 氣象科技>院士風采 丁一匯院士 .中國氣象報社.2014年10月17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5. 走進院士 丁一匯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15-07-12]
- 6.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萬里風云入襟懷 .中國日報網.2016-08-11[引用日期2018-04-25]
- 7. 揣測“天意”的人:丁一匯與團隊曾預測1998年洪水 .中國新聞網.2018年02月14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8. 丁一匯:氣候變暖的證據確鑿 IPCC仍然值得肯定 .騰訊綠色.2010年11月11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9. 丁一匯:我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屬于“被關注” .新華網.2015年07月15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0. 研究隊伍 > 兩院院士 丁一匯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08-23[引用日期2018-04-25]
- 11. 南海季風試驗通過驗收 .中國氣象報社.2003-10-30[引用日期2018-04-25]
- 12. 科研成果 > 概況介紹 科研成果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引用日期2018-04-25]
- 13. 200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6年01月05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4. 200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目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6年04月21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5. 《高等天氣學》:一門讓丁一匯院士講四十年的課 .科學網[引用日期2018-04-25]
- 16. 丁一匯 培養人才 .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引用日期2018-04-25]
- 17. 對話丁一匯——未來氣候:干旱與暴雨相伴 .人民網.2010年11月18日[引用日期2018-04-25]
- 18. 氣候變化專家丁一匯院士到訪復旦大學并作學術報告 .復旦大學.2016-11-16[引用日期2018-04-24]
- 收起
詞條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