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陳聯壽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地
- 浙江舟山定海
- 出生日期
- 1934年3月7日
- 職 業
- 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
- 南京大學
- 主要成就
-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政治面貌
- 中共黨員
陳聯壽人物經歷
編輯1980年,應William Gray教授邀請,于1982年赴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大氣科學系從事熱帶氣旋科學研究。
1991年6月25日,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年末陳聯壽擔任第一副院長
[9]
。
1999年11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于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天氣預報和動力氣象)。
陳聯壽主要成就
編輯陳聯壽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熱帶氣旋研究

陳聯壽 演講(6張)
臺風研究
陳聯壽對國內和國際臺風研究起了重要推動作用,是中國臺風科學研究的學術帶頭人。擔任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臺風科學試驗和理論研究”課題主持人,研究得出臺風突變的理論觀點預報效果好。
197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專著《西太平洋臺風概論》,填補國內空白,引起亞太經社理事會(ESCAP)和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臺風委員會、美國港臺等國內外專家的好評和重視。
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
陳聯壽還擔任國家攀登B計劃工程與技術重大基礎研究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項目(TIPEX)首席科學家。1998年上高原指揮和實施了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氣科學試驗,首次獲得高原從西到東三站系統、優質的高原大氣邊界層寶貴稠密資料,對青藏高原地氣物理過程及其影響的基礎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該試驗等四大科學試驗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10]
。
天氣預報警報研究
陳聯壽長期負責全國范圍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的制作和發布,對減輕國家自然災害作出了重要貢獻。他主持并設計了全國電視天氣預報動態顯示業務系統,開創了把計算機制作的天氣預報警報圖象搬上電視屏幕的先河,在中國是一項社會影響很大的創新,收視率高達5億,全國氣象部門推廣,對減輕國家臺風、暴雨、寒潮等自然災害和森林火災的損失作出重大貢獻,臺風業務獲WMO臺風委員會集體減災獎。他還開創了天氣預報會商室的現代化技術改造,使其首次具有資料圖像檢索,加工處理和分發的功能,已普及全國氣象臺站,改變了中國天氣預報環境和方式落后的傳統格局。
- 科研成果獎勵&項目承擔
陳聯壽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二等獎多項。
時間 | 項目名稱 | 獎項名稱 |
---|---|---|
1985年 | 臺風路徑預報的診斷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三等獎 |
1996年 | 臺風科學、業務試驗和天氣動力學研究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一等獎 |
1996年 | 臺風科學試驗和天氣動力學理論的研究 | 國家自然科學獎 二等獎 |
- 論文著作&專利發明
截至2012年,陳聯壽基于課題研究成果,出版英文專著2部,中文專著10多部,主編論文集4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0余篇。
出版時間 | 圖書名稱 | 作者 | 出版社 |
---|---|---|---|
1977.12 | 《臺風分析與預報》 | 陳聯壽,丁一匯
| 杭州大學氣象專業 |
1979.09 | 《西太平洋臺風概論》 | 陳聯壽,丁一匯著 | 科學出版社 |
1991.04 | 《南半球500百帕平均高度及距平圖集》 | 陳聯壽等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1994.06 | 《熱帶氣旋全球觀》 | 埃爾斯本里主編;陳聯壽等譯 | 氣象出版社 |
1998.07 | 《享譽世界的中國古代建筑》 | 陳聯壽編寫 |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
2001.01 | 《全國熱帶氣旋科學討論會論文集》 | 陳聯壽等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1.01 | 《異常臺風動力學引論》 | 陳聯壽等編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2.12 | 《熱帶氣旋動力學引論》 | 陳聯壽等著 | 氣象出版社 |
2004.11 | 《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 能力建設與戰略措施卷》 | 陳聯壽,伍榮生,程國棟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09.12 | 《臺風災害》 | 陳聯壽等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2012.05 | 《臺風預報及其災害》 | 陳聯壽等主編 | 氣象出版社 |
陳聯壽人才培養
截至2016年,陳聯壽在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原中央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培養學生,已培養博士生10多名、碩士生10多名,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工程技術數字研究館信息、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陳聯壽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11]
:
時間 | 題目 | 作者 | 畢業院校 | 類型 |
---|---|---|---|---|
2016 | 東亞季風環流背景下熱帶氣旋生成發展研究 | 魏娜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16 |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強度變化的初步研究 | 楊詩琪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2015 | 中國近海臺風突然增強和衰亡的研究 | 鄭峰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15 | 孟加拉灣風暴活動與青藏高原環流的相互影響 | 柳龍生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2013 | 孟加拉灣風暴活動對我國降水的影響 | 呂愛民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2011 | 熱帶氣旋遠距離暴雨的研究 | 叢春華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11 | 環境場和邊界層對近海熱帶氣旋結構和強度變化影響的研究 | 曾智華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博士 |
2010 | 登陸熱帶氣旋降水增幅機制研究 | 董美瑩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09 | 氣候變化對熱帶氣旋活動的影響 | 馬麗萍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博士 |
2008 | 登陸熱帶氣旋特大暴雨機制研究 | 程正泉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08 | 登陸臺風誘發地質災害預報技術研究 | 徐晶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2007 | 我國近海熱帶氣旋強度突變的機理研究 | 于玉斌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博士 |
2006 | 遼東半島熱帶氣旋暴雨的研究 | 梁軍 | 蘭州大學 | 碩士 |
2005 | 青藏高原正渦度源的形成及其對中國東部梅雨的影響 | 王慧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 博士 |
2004 | 登陸熱帶氣旋維持機制的研究 | 李英 | 南京氣象學院 | 博士 |
2002 | 青藏高原對流云團發生發展及其東移影響的研究 | 卓嘎 | 南京氣象學院 | 博士 |
2001 | 熱帶氣旋與中緯度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 | 雷小途 | 南京氣象學院 | 博士 |
2001 | 臺風和暴雨數值模擬初值影響問題的研究及技術方案設計 | 孟智勇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 博士 |
1999 | 對兩類異常臺風路徑的數值模擬研究 | 張勝軍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8 | 中低緯度環流系統的相互作用及其對臺風遠距離暴雨的影響 | 朱洪巖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7 | 青藏高原高空流型對西太平洋臺風路徑的影響 | 徐晶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5 | 中緯度高空切斷冷渦對臺風運動的影響 | 賴碧波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4 | 臺灣島地形對臺風運動的影響 | 孟智勇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3 | 環境場對熱帶氣旋運動的影響及引導偏差的分析 | 高拴柱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2 | 臺風結構對路徑影響的觀測研究 | 李文弘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91 | 登陸親性臺風結構特征的研究 | 亢迪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89 | 臺風移向突變與大尺度環境場關系的研究 | 俞志平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1988 | 一個迅速發展臺風的診斷分析研究 | 李斌 | 國家氣象局氣象科學研究院 | 碩士 |
陳聯壽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88年 | 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
1991年 |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1999年11月 |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 |
2014年06月12日 | 第10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2] |
2014年 | 科學中國人,環境與輕紡領域 [12] |
—— | 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突出貢獻獎 [13] |
陳聯壽社會任職
編輯陳聯壽人物評價
編輯
百度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如您發現自己的詞條內容不準確或不完善,歡迎使用本人詞條編輯服務(免費)參與修正。立即前往>>
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 參考資料
-
- 1. 院概況> 歷任主要領導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引用日期2018-02-02]
- 2. 陳聯壽吳國雄院士分獲光華工程科技獎和陳嘉庚科學獎 .中國氣象報社.2014年06月13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3. 科普 >災害防御 >臺風>氣象專家 陳聯壽院士 .中國天氣網.2008-11-10
- 4. 舟山中學博士篇:陳聯壽 .浙江舟山中學.2006年12月19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5.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聯壽回母校參觀 .上海市格致中學.2004-4-30[引用日期2018-02-03]
- 6. 南京大學杰出校友名單(部分) .南京大學[引用日期2018-02-02]
- 7. 科技工作者陳聯壽 .浙江舟山中學.2008年10月15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8. 新聞資訊>氣象科技>院士風采 陳聯壽院士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18-02-02]
- 9. 奮斗與輝煌的五十年(1956—2006)——紀念中國氣象科學研究 .中國氣象報社.2006-12-23[引用日期2018-02-02]
- 10. 中日合作加強高原天氣研究—中日氣象災害合作研究中心 .中國氣象報社.2006-06-10[引用日期2018-02-02]
- 11. 陳聯壽 培養人才 .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引用日期2018-02-03]
- 12. 科學中國人2014年度人物環境與輕紡領域候選人 .新浪科技.2015年05月20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13. 陳聯壽院士來校為熱帶氣旋國際培訓班學員授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11月24日[引用日期2018-02-02]
- 14. 中國氣象局關于成立第九屆科學技術委員會的通知 .中國氣象局[引用日期2018-02-03]
- 收起
詞條標簽: